《龙猫》30年后再上映,“回忆杀“能否再次奏效?

更新时间:2018-12-17 11:05:41点击次数:1982次字号:T|T    

“如果在下雨天的公交车站,遇见被淋湿的妖怪,那就借它一把伞,得到森林的通行证,打开魔法之门。”当电影院里响起《My Neighbor Totoro》的旋律,或许有小孩子会发现,所谓的大人们不知道为什么湿润了眼眶。








12月14日,吉卜力工作室代表性动画电影《龙猫》时隔30年登上国内大银幕,曾经坐在电脑屏幕前幻想遇见一只龙猫的人们,为这部电影拿出了久违的温柔。该电影想看人数达到15.6万,成为想看指数仅次于2016年新海诚《你的名字》的日本动画电影。电影打破国内动画电影零点场票房记录,上映首日排片占比19.3%,票房累计5463万。








体量上与DC超英大片《海王》相距甚远,但是在《印度合伙人》《网络谜踪》《绿毛怪格林奇》等一种同期上映影片中完成领跑,猫眼预测其最终票房达到1.44亿。




这是吉卜力工作室第一部在国内大规模公映的作品,导演宫崎骏作为国内最具认知度之一的日本动画大师,虽然早早被国内动画迷送上神殿,但是其作品却因为引进政策、电影版权等诸多原因一直无缘国内票房市场,《龙猫》是无数人心中最柔软、干净的旧梦,也是一个实验调查性质的案例——如果一部年代已久的动画电影能在国内获得票房认可,那么是不是更多经典日本影片拥有被引进的可能?




头顶树叶的“胖妖怪”,现实与童话之间的梦幻图景




“我们一起大笑看看,可怕的东西就会跑光光了。”




1988年日本动画电影市场迎来了三部里程碑性作品,高畑勋的《萤火虫之墓》、大友克洋的《阿基拉》以及《龙猫》。其中《萤火虫之墓》与《龙猫》以连映的形式“打包上映”,吉卜力试图以两部感情色彩截然不同的的动画电影兼顾更多的观众,二者既分担彼此票房风险,又有潜在的竞争关系。与现今“吉卜力出品,必属精品”的境遇不同,当年这两部电影本土票房并不显眼,《龙猫》匆匆下映,因为故事内容相对简单,甚至没能在本土电影市场引起太多注意,但谁也没料想,在不久后,这部电影成为吉卜力动画王国最响亮的招牌之一。




事情的转机发生在1989年,《龙猫》首次在日本电视台播出,国民度迅速攀升。电影中温暖美好的日本乡村气息,孩童视角的童真与干净,绿意盎然遮天蔽日的魔法森林,自然亲切的社会关系,都让日本观众感受到了昭和三十年代乡村的美好自然。








更重要的是,龙猫这个身体庞大、神情呆萌、浑身毛绒绒肚子柔软的“胖妖怪”,成为了日本观众最喜欢的动画形象之一,吉卜力在完成《风之谷》《天空之城》等思想主题深刻的成人动画之后,终于在自己的领土上找到了牵连孩童与成人的纽带。




《龙猫》陆续在电视台重播了15次,最高收视率达到23.2%。龙猫各类周边衍生、形象授权让它成为了日本的“米老鼠”,这是一次全龄向的狙击,男女老少没有人能拒绝这个看起来十分适合拥抱的萌物,吉卜力通过周边获得利润,名声再次上升,并以此为基石构建出享誉海外的动画王国,龙猫则成为了这个王国的LOGO。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纪初,随着宫崎骏1997年《幽灵公主》、2001年《千与千寻》2004年《哈尔的移动城堡》等巅峰作品相继问世,拿下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影片大奖、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柏林“金熊奖”、好莱坞电影最佳动画等海内外大奖,宫崎骏登上神坛,其各部作品虽然从未在国内大规模公映,但内容资源以各种方式传播至国内,被国内80、90一代以及垂直动画迷视为宝藏。




幽灵公主、少女千寻、无脸男、魔法师哈尔、传说中漂浮的宫殿……宫崎骏成为国内动画文化不可或缺的符号之一,不少普通观众甚至直接将吉卜力动画电影与宫崎骏动画电影画上了等号,而这些作品代表着梦幻、温暖、隐喻的成人童话,是无数人童年或者内心温柔旧梦的一部分。对此宫崎骏本人也感到惊奇,他曾对友人表示,“我的书从来没有在中国翻译过,我的电影从来没有在中国上映过,为什么那么多中国人知道我,熟悉我的作品?”








《龙猫》在国内的上映,对于宫崎骏迷而言是“有生之年”。那个巨大温柔的守护神出现在国内的银幕上,下雨天顶着一片叶子,站在公交车站等待“龙猫巴士”,它突然看着你咧嘴大笑一下,看着这部电影成长的“大人们”这一刻都变回了“小孩”,他们迫不及待掏出自己的“雨伞”递了过去——买一张电影票,或者带着自己的孩子去影院——期待完成曾经梦境里的遗憾:有一天我遇见龙猫,躺在它柔软的肚子上幸福安眠。




而《龙猫》背后更世俗意义上的课题是,在电影行业“中日甜蜜期”之中,童年情怀、纯真魔法能否转化成票房红利?这只“温柔的庞然大物”能不能走出回忆,在新的人群与市场中获得生机,打开新时代通往魔法森林的大门。




从《天空之城》到《龙猫》




宫崎骏动画作品长久以来一直在国内沉淀的温暖情怀,从未被放在票房市场的天平上称量价值。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国内电影的引进政策,二十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由于中日双方经济文化交流,大量日本影视、动漫作品进入国内市场,《血凝》《追捕》等日剧,《哆啦A梦》《七龙珠》《灌篮高手》等动漫成为彼时年轻一代的回忆,文化产业则将这一段岁成为“中日蜜月期”。




这期间,宫崎骏动画作品首次出现在了国内银幕上,1989年《天空之城》引进国内,进行了小规模的放映(公映译名《空中城堡—拉普他》),1992年《风之谷》也曾引进国内(公映名《风谷少女》),1993年《龙猫》也曾引进国内,在上海进行放映(公映译名《邻居托托罗》),但这些译制电影并没有在国内电影引起太多的关注,反而出现了如《龙猫》在日本通过电视平台大爆的现象,不少人通过电视播出或网络视频播出记住宫崎骏与吉卜力。








同时,第二个中日“甜蜜期”也进入了酝酿阶段。1995年起国内政策下达,批准每年引进10部,好莱坞大片以分账形式进入国内票房市场。2001年中国加入WTO,进口片分账名额增加至每年20部。2004年进口政策再次进行规范,为了保证进口片类型,广电规定,每年20部进分账影片中,必须引进6部非美国影片,好莱坞大片不能超过14部,日本电影获得进入国内市场的分账资格。




2012年由于《中美双方就解决WTO电影相关问题的谅解备忘录》的签订,国内引进分账片的数额从20部增加至34部,但新增名额全部规划进美国大片,日本电影的进口分账配额并没有拓宽,但是进口市场的扩大对日本进口片而言无疑是一个利好。




2012年至2014年,国内电影市场日本进口片的踪影还并不常见,包括合拍片,日本电影不超过3部,彼时进口分账名额日益吃紧,日本电影几乎都是批片引进。2015年,日本动画电影《哆啦A梦:伴我同行》引进国内,哆啦A梦情怀IP大爆发,电影票房达到5.30亿,同年上映的《名侦探柯南:业火的向日葵》票房超过8000万,这让国内市场看到了日本进口批片以小博大的票房红利,日本进口片迎来了大爆发。








2016年日本进口片超越了以往数量的总和,引进数量达到了11部,《龙珠》《航海王》(又名《海贼王》)《哆啦A梦》《火影忍者》《寄生兽》《圣斗士星矢》等知名动漫IP都出现在国内,其中新海诚《你的名字》引进之时正逢国内二次元热潮,引进方光线传媒以1900万左右的买断成本换来了5.75亿票房,这一年,外部“限韩令”爆发,内部日本批片的大量出现,掀起的票房浪潮,不少人宣称“中日甜蜜期”二度到来。








2017年,日本批片维持着9部的引进数量,但是票房上已经出现疲态,暂且不算合拍片,这年只有《哆啦A梦:大雄的南极冰冰凉大冒险》一部电影票房超过1亿。




2018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40周年,中美贸易战爆发,电影市场中日“甜蜜期”还在持续。截止目前,日本引进电影已经达到15部(包括《龙猫》),其中不乏是枝裕和《小偷家族》、新垣结衣《恋爱回旋》等真人电影,但票房最高的依旧是《哆啦A梦:大雄的金银岛》2.09亿。不难看出,在国内日本动画市场上,“蓝胖子”是最吃香的IP,因为它延长了IP生命,在保有情怀之时,也让IP在新受众中孵化出新的生命力,而《龙猫》或许是下一个可能,让“大人们”回到童年,让孩子们拥有童年。

(编辑:admin)
条记录

TOP

  • 娱乐淘金/
  • 行业/
  • 政策/
  • APP

资讯视频